旧书废报,瓶瓶罐罐,废铜烂铁……这些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可回收废品究竟有多少?日前,上海供销合作社一份调查报告显示:上海每年产生的可回收废品超过250万吨,形成了一个总价值超过200亿元的回收产业。
上海每年产生的可回收废品中,废钢铁有120万吨以上,废纸约130万吨左右,废橡胶塑料约10万吨以上,废玻璃15万吨以上。除了这些一目了然的可回收资源外,废旧家电、旧家具、二手车等消费品旧货也是上海废品回收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一部分的数量更是惊人,而且产生量还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废品回收市场逐年扩容,正规回收渠道却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。因市政改造、市容整治、市区规划等原因,上海传统废品回收企业、旧货调剂网点呈日益减少趋势,收购营业面积大幅缩减。上世纪80年代初期,上海废品回收是国有企业的天下,市级废旧物资公司下设10个区公司和10个县公司,从业人员达到2.3万人,废旧物资交投网点近700多个,回收名录不仅包含现有废品,就连鸭毛、鸡毛、甲鱼壳、牙膏皮等也统统回收利用,被联合国誉为“上海模式”。目前,上海现存的正规交投站数量不足250个,正规收废人员也少之又少。
正规军萎缩,市场被一支庞大的没有营业执照、没有合法经营场地、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“破烂大军”占有。有关方面统计,2003年之前,上海废品90%以上流入“马路游击队”手中。马路收废大军虽然在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,但也问题重重。首先,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。上海全年产生废纸总量130万吨左右,但真正回收利用于沪上造纸行业的不到20万吨,以致不得不耗费大量资金从海外进口废纸。马路收废大军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。电缆、电线、消防栓盖子、铁栏杆、公交站牌……不少公共财物遭不法分子盗窃,个别非正规的废品回收点竟成为销赃的去处。此外,个别马路收废大军的回收点还从事废旧钢瓶切割、有色金属熔炼等粗加工作业,在生产中不仅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扩散,对周边居民也带来了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。
“在线收废”手握利器
马路收废大军肆意蔓延滋生,引起政府关注。从2002年起,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建设“现代化废品回收三级网络”,选定部分单位作为试点,“在线收废”由此应运而生。
2003年,新锦华(集团)公司在全国率先创建了“在线收废”模式。方便快捷,是它的竞争力。企业和市民有了废品,只需手持鼠标点击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,进入“在线收废”页面,填写好出售废品名称、地址、电话等信息后,就可坐等收购人员上门服务,废纸、废旧金属、废塑料、玻璃、旧家电、旧家具都能轻易“出手”。今年,新锦华又开通“在线收废”呼叫中心,联网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、市民拨打4006209500这个免费电话,也能享受上门收废的服务。
价格公道,是“在线收废”的第二竞争力。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回收的废品,每一种物品价格都实行明码标价。市民马先生仔细比对马路“游击队”和“在线收废”的价格,发现后者比前者普遍高出10%。例如,每公斤废报纸,马路游击队的收购价格是1.00元,“在线收废”是1.25元;每只易拉罐,马路游击队的收购价格是0.08元左右,“在线收废”是0.12元至0.15元;每公斤废纸板,马路游击队的收购价格是0.70元,“在线收废”是0.90元。
服务规范,是“在线收废”的第三竞争力。上海新锦华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光明告诉记者,新锦华废品回收体系实行“6个统一”,即统一形象标色,统一衡器计量,统一市场价格,统一车辆运输,统一服装规范,统一行业管理。近期该公司还开通了投诉电话,市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反映。
市场以实实在在的数据认可了“在线收废”。2003年新锦华公司废品收购额只有1亿元,利润仅为7.6万元,上门收购客户群只有几十户;2007年底,新锦华公司废品收购额达到了23.5亿元,占全市废品收购份额10%,利润达到1008万元,网络客户达1000多家,其中不乏宝钢、联华超市、吉买盛、电力公司等大型企业。据悉,长宁区90%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废品收购业务由新锦华承担,区域内70%至80%的居民家中废品交由新锦华处置。
去年12月份起,“在线收废”开始跨出长宁区,今年上半年,它还将完成杨浦、黄浦和闸北的联网交投,到年底有望覆盖9个中心城区。薛光明告诉记者,做大“在线收废”还是发展的“步”。新锦华计划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上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逐步建立回收体系、加工体系、交易体系、连锁体系。
“正规军”完胜还需支点
废品回收体系是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。在这一环节中,正规企业的主动性固然重要,但更离不开政府支点。
专家指出,上海正规收废体系难以快速、持续发展,主要受制于相关规划的滞后。本市许多废品回收企业利用的场所还是临时性用地,这一问题在中心城区尤其突出,企业投入不得不非常谨慎。上海废品收购规模至少需要3至4个、占地面积在30至50亩的大型分拣场,但目前仅在闵行华漕建立了一个以废旧玻璃为主的分拣场,其他均是临时场地。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,应给予再生资源回收、加工、利用场地“公民待遇”,保证正规收废企业的发展空间。
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监管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起,就先后颁布实施了“资源回收利用法”、“省能源、资源回收利用支援法”等,强化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,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。促进上海收废行业健康发展,政府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,制定行业技术标准,从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将“只淘金不治污”的作坊从行业中剔除。与此同时,公安、消防、工商等部门也应加入到规范本市收废行业发展的行列中来,加大相关管理力度。
此外,政府还应从行政、减税、补贴、贷款贴息等方面多管齐下,鼓励正规收废企业扩大规模,让这些企业在与马路收废大军的博弈中优胜劣汰。对于重点扶持企业,如高新技术企业、国有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,这些政策能否扩大覆盖面,让属于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正规企业也享受,这值得政府有关部门研究。
看似不起眼的收废品行业,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价值超过200亿元的大产业。由于无序竞争,这个产业长期被走街串巷的“游击队”掌控,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隐患。以区域供销合作社为背景的上海新锦华商业有限公司,从创立“在线收废”着手,与“游击队”展开废品收购“肉搏战”。正规军与游击队,究竟鹿死谁手? |